國研中心王一鳴:電力裝機規模較大或面臨產能過剩壓力
2016-12-11 11:20:13
摘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2016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表示,考慮在建的規模和十三五在建的規模,就是說我們電力的供需可能下一步也會面臨著一個過剩的壓力。

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以下為王一鳴主任演講文字實錄:
大家好,大家紙袋里面都有一本中國天然氣的發展報告的白皮書,這個白皮書應該說是中國發布的第一本天然氣白皮書,肩負著明確中國天然氣戰略地位的重要使命,這本書有前言,世界天然氣發展現狀,中國天然氣發展現狀中天然氣發展前景,戰略地位,發展路徑和政策取向,結束語,一共是六部分。這個白皮書的編寫是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研究會,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中國石油規劃總院以及馬永生等院士和教授的支持下,由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共同來參與編寫完成的。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最具權威性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地位的一個報告。
那么,發布這個報告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國天然氣的發展現狀,因為天然氣的比重在逐步的提高,地位也在上升。明確未來天然氣發展的定位、方向和目標,闡明天然氣發展戰略與政策取向,為中國天然氣快速發展匯聚多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識。
今后,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每年要發布一次,旨在搭建一個持續推進中國能源大轉型與探索天然氣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個共同的交流的平臺,所以我們誠摯的感謝各相關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行業協會、企業,國際機構、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謝謝各位。今天就算一個正式的發布,謝謝大家。
下面按照論壇的要求,我不是搞能源的,論壇讓我簡要的介紹一下經濟的情況,就是說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變化和長期的一些前景。
我大概圍繞著兩個話題,很簡要的半個小時,一個是新常態的新變化和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的展望。那么,首先我是想討論一下新常態的一些變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很直觀的一個變化就是速度的換檔。過去六年多,大概我們是從2010年二季度開始,如果用季度增長來觀察的話,2010年二季度開始我們基本上在逐步的放緩的過程中,已經持續的25個季度了。當然,現在的放緩也在逐步的趨緩。
更加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些重要的結構性的變化,就是說我們經濟放緩的過程中,這個結構性變化包括了2012年以后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現在已經連續四年了,累計要1200萬。那么去年減少了487萬。
這個是從供給端生產要素來看,從需求端,住和行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我們是2013年城鎮的常住人口,按照我們的測算,也達到了一套房,房地產的供需應該說也在到了一個變化的階段。當然,中國的一線和二線和三四線的差異性還是很大的。還有就是說汽車的供需量,汽車的生產也在發生變化。當然,今年由于車購稅政策的優惠,消費還是非常好的,但是也是在發生變化,高增長時代可能也會結束。
所以從需求來看,住和行主導的這種需求結構,正在向多樣化,高端化和服務化的方向在轉化。就是說我們越來越多的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追求,對商品質量和品質的追求因為有和無的問題基本解決了,更重要的是服務的需求比重在大幅度的提高。
而供給,我們主要的是產能,我們供給端并沒有隨著需求結構的轉換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或者是說這種調整有明顯的滯后,或者是說它受到體制的制約,調整非常的困難。所以需求結構變化了以后,就供給端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過剩,我們傳統的產業,特別是重化工,當然了也包括了能源部門。國家正在推進的去產能,煤炭是一個重點領域,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這些都是傳統的產業。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住行結構的變化主導著需求結構的變化,現在面臨著嚴重的過剩。
所以我們說經濟運行有總供需的矛盾,我們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但是當前主要供需結構性的錯配。我們說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占了主要的位置,而且,供給端不能適應需求端的變化,不能有效的進行調整,那么這個是矛盾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是我想新常態的一個特征。
第二個新常態的特征是結構調整面臨的陣痛,這種陣痛我們也需要做一些國際的對比去觀察。很難跟美、英、德、法這些老牌國家比,但是二戰以后日本和韓國的變化,應該說跟我們還是有相近之處的,就是說跟日本和韓國做一些對比,能夠找到一些我們可能出現的情況。那么日韓在二戰以后都經歷過高速轉向中速的一個階段,中間都有個拐點。當然,時間點還是有差異的,主要是找到這個拐點,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產業的一些變化,那么日本的拐點,大概是在1969年,1970年十月危機以后,日本的高速增長基本結束,韓國是1988,1998年亞洲危機以后,韓國也基本結束了。
拐點以后,我們可以看到人均的鋼材消費量基本上是在零增長線波動的,也就是說他不再擴張了。就是說從市場的需求層面來說,他趨于飽和,除非去占有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從國內,因為早期的工業化階段完成了,住行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那么,拐點以后,用電量的需求也是一個明顯的回落的態勢。我們現在發電裝機已經是15億千瓦了,今天上午李局長介紹十三五還要兩個億,但1.9個億是原來規劃的,就是說要考慮在建的規模和十三五在建的規模,就是說我們電力的供需可能下一步也會面臨著一個過剩的壓力,我個人認為,我跟電力行業的了解中可能現在在建的規模比較大,大概四個億的裝機。就是說下一步電力是不是會隨著重化工結構的調整,電力是不是會出現這種明顯的過剩壓力。
那么還有一個跟能源相關的就是汽車,對油氣,對石油的需求。那么汽車從日韓的經驗來看,保有量的增速也是大幅度的回落,回落的幅度非常明顯,在拐點以后。我們的保有量現在是,去年是6.13億輛,城市人口是7.7到7.8億,按照城市人口計算的話,我們人均的保有量也是算得出來的。日韓經驗來看,未來我們的保有量肯定還會擴張。但是速度會放慢。他也關聯到對能源的需求,原有的需求。
未來的制造業,結構調整可能更重要的是轉型升級,向中高端,我們政府提的向中高端邁進,就是說我們要從鋪攤子的產業發展模式轉向一個主要的以提升價值鏈為主要使命的這么一個產業發展的模式。這跟過去是會有很大的不同的。而我們一旦要升級,我們可能面臨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發和創新能力,要有相應的提升,這會成為未來的瓶頸制約。
我們過去面臨著能源的瓶頸制約,面臨過交通的瓶頸制約,現在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可能也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瓶頸制約。
那么第三個是我覺得新常態很重要的是動力的轉換,我們過去的動力主要是靠大規模的要素的投入,像勞動力、資本、土地和環境的投入。那么現在這種投入的條件,也在發生著變化。
我們需要轉換動力,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新的動力和傳統的動力,就是說我們新動力成長很快,比如說新能源成長也很快,包括了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成長也很快。但是我們說新動力與傳統動力比較的話,它的體量和規模,要完成這個替代任務,我覺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實新舊動力現在是遠遠是不對稱的。比如說新能源汽車,我們只有三四十萬輛,但是我們的汽車總規模,今年我估計產量也要突破2600萬輛,所以比重是不對稱的。
所以我們怎么樣能夠使得新動力,動力轉換能夠更好的支撐經濟的持續和穩定的增長,就是說我們不要忘記傳統的動力還會繼續發揮作用。不能一味的去把資源都投降新興領域。
所以我們說傳統動力要引入新技術,新機制,新商業模式,同樣可以成為新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因為很多的傳統動力,包括了房地產業,我們說短期內很難替代的,它的體量太大了,然后關聯性和體量,怎么樣嫁接新的商業模式,新的體制,這個也是轉換動力的重要的方面,我們可以供給側改革,恰恰我覺得就是說要從這個方面著手,通過接入新的機制和新的商業模式來打開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那么,當前這種下行的壓力,也為結構轉型,為動力調整提供了一個足夠的壓力,你只有下決心調整,才能走出來,才能擺脫困境,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以前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我們很難有這種動力。比如說煤炭形勢好的時候,誰會去調整,現在我們說提供的足夠的動力去推進這種調整,這是我說的一個方面。
第二關于對中長期的展望。我覺得影響中國中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我覺得未來,比如說到2025-2030,十到十五年的區間的話,我們說有一些因素現在可以看到,當然還有很多的因素現在看不清楚。首先,就是說勞動力供給減少的趨勢,可能很難改變,盡管我們人口政策的調整,二孩的放開會推遲人口峰值的到來,勞動人口過去幾年下降的速度可能會有所放緩。但是考慮到勞動參與率的變化,最近幾年勞動參與率是在降低的,所以勞動率的供給的減少態勢,可能不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個是我覺得會影響到未來的一個因素。
第二個是隨著人口撫養比的提高,儲蓄率的下降,投資率的繼續下降,也會是一個趨勢性的,很難逆轉的變化。那么,他也會影響到我們傳統的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這也會有影響,而且這幾年來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是越來越高,這個長期來看也會是一個影響。
第三個,全要素生產力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就是說因為從過去幾年來看我們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是放緩的,我們可以設想隨著我們研發投入的增加,結構性改進的推進,可能全要素生產率會有回升,從一個中長期面來看會有小幅度的提升。那么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有提高。應該說這也是一個影響的重要因素。
第四個,這也是供給面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的制造部門,包括了傳統的制造,我們現在有的已經開始達到峰值了,那么這個過程還會持續,我們說現在是重化工,比如說鋼鐵、煤炭、石化,已經達到了產能的上限。下一步可能會延續往這個制造環節去延續。就是我們在未來十到十五年會出現這么一個持續的過程,就是說不斷的有傳統的產業部門會達到這個峰值,所以這個動力轉換的過程,要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機制,然后培育新的增長點來替代這種傳統產業的動能的衰竭,這個任務可能不是短期的,未來的過程會持續下去。我們現在已經在開始這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會持續相當的時間。
第五個,就是說從需求面來看的話,隨著中國市場,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就是說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的提高。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它的增量貢獻可以跟美國比,市場的增量,美國是第一大市場,但是要從增量的比重來看,增量這一塊來看我們比美國快。我覺得這個對產業發展和全球的結構變化都會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在全球未來十到十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現在來說在增量上比美國增加得快,所以慢慢的會成為一個對全球最具影響的市場。
第六個,我覺得影響中長期的是城鎮化的繼續深度展開,我們城鎮化率按常住人口算是56.1%,還沒有越過城鎮化的加速階段的上限值。大概要到70-75%,但是中國國情不一樣,也許我們70%是城市化加速的上限,但是我們應該說還有更何況我們56%是按照常住人口計算,如果戶籍人口計算的話這個數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未來十到十五年這個空間依然存在。所以我們還有空間,它會形成很多的新投資和消費需求。
第七個是資源環境的約束,未來十到十五年也會成為關鍵的時期,隨著一系列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費達到一個峰值,也許現在我們的煤炭可能是峰值了。但是,我們很多的能源品種的消費,包括的污染物的排放的峰值,都會在這個階段慢慢的出現,所以我們需要去仔細的研究,在這個階段,對這個總的環境的負荷和環境的排放,大概有多大呢?那么,應該說在這個階段,就是隨著城市化推進,生活方式的變化,可能環境的壓力,環境的約束并不會明顯的緩解,可能會繼續的強化。這可能也是未來中長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第八個是中國與世界的互動的關系。也是未來十到十五年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中國體量在迅速的擴大,它占世界份額的比重在提高。然后它的外溢效應,越來越明顯,現在我們國際組織把中國稱為系統性重要國家,對世界的變化具有系統性影響,比如說中國的能源需求的結構性調整對全球能源供給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想這個會影響到未來。
所以我們說未來的經濟增長是什么樣的,現在我們都會說我們未來可能是一個L型,這個L型會持續多長,現在很難下這種斷言。但是我們想這個背后很重要的是結構的變化。你到了一個平臺期以后會穩定一段時間,但是,當結構性因素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需要一個大調整的時候,這個增長平臺可能會往下移。所以現在很難去準確的說出來未來哪個平臺會持續多長時間,很難準確。但是我們可以建構模型來做一些預測。
那么,我們也可以去用一些模型,這預測是很難準確的,只是基于模。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十三五6.5%以上的增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再往后就是普遍會有下降的壓力,這個平臺會下移。所以對這種變化其實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它也是符合規律的,這個道理不用去多講,我們只能從實證的角度去論證這種增長速度的下降,是一種規律性的表現。因為從日韓過去的變化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因為過去的從高速到中速,再到低速,甚至是日本持續二十多年的低速增長,這個過程我們都可以觀察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我們未來的變化,當然并不完全一樣,因為中國有它特有的特點,大規模的經濟體,區域差異大,產業鏈條非常長,我們這個過程會比它更加的緩和,但是,趨勢面是這樣的,就是說它的速度會持續的放緩。
而我們未來的模式肯定不能去追求高速,肯定只能是去追求更高效的增長,通過提高效率。
這個對中國的能源也會有影響。就是說能源的發展,對中長期能源的走勢?,F在從國際層面來看,能源的技術也在發生變化,能源的互聯網,今天介紹的泛能網,綠色能源的新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另外全球的經濟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對國際能源生產消費格局也在發生影響。比如說東亞現在成為一個最大的能源消費體,對世界的能源的供給格局,也在產生影響。
還有這種環境的變化,中國對國際的承諾,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的峰值。巴黎協定的簽署對全球的能源我覺得都會有影響。
中國的能源發展需要轉型,包括了推動制度的變革,技術的變革來適應這種轉型的長期性,需要適應經濟的階段性變化,國際的能源發展潮流的變化,中國能源也要同樣面向一個艱難的轉型過程,這種轉型事實上已經開始了。今天會議的主題正是討論能源的轉型,我是從經濟視角簡要做一個介紹,供各位參考,謝謝各位。(能源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