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零碳產業(昌平)綠色投資大會以“新質驅動數智融合零碳轉型”為主題,旨在推動能源行業向“綠色+數智”轉型,從而形成零碳產業集群和零碳創新生態圈。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三部委發布的《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將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并要求各地區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本地區工業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門等推薦有條件、有意愿的園區建設國家級零碳園區,并指導園區綜合分析項目可行性,測算經濟、環境、社會效益,按要求編制申報書。
不過,通知也顯示,此次對各地推選的零碳園區在數量上有嚴格的限制,各地區推薦園區數量不超過2個,并于8月22日前將推薦園區名單及建設方案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
在此政策利好助推下,零碳園區是否將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對能源企業、制造企業、產業園區自身都將產生何種影響等等,自然也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恰巧,近日在北京未來科學城召開的一場大會上,給出了答案。
官方信息顯示,2025零碳產業(昌平)綠色投資大會以“新質驅動數智融合零碳轉型”為主題,旨在以零碳賦能未來,加快培育區域發展新質生產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零碳產業和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能源行業向“綠色+數智”轉型,從而形成零碳產業集群和零碳創新生態圈。
而在此次大會上,包括來自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也圍繞著如何推動零碳產業更好發展、在單位GDP的碳排放將作為約束性指標情況下,如何加快推動能源革命、促進低碳、零碳產業發展以及氫能產業、零碳園區當前發展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等,進行了深度的探討,并也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據悉,此次大會由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中國投資協議主辦;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北京市昌平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協辦,包括昌平區區長、未來科學城管委會主任劉曉東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特聘教授彭蘇萍先生,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一級巡視員蔣兆理先生,大會特邀專家梁志鵬先生,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二級巡視員皮建華先生,國家能源局法該司原副司長丁志敏女士,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毛宗強先生,昌平區區委常委、副區長柳強先生,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昌平區副區長趙仕偉先生等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
在此次大會上,還舉行了零碳中國評價信息系統發布儀式以及經過專家評選出來的一批具有突出亮點和可推廣性的零碳中國優秀案例,獲選企業包括江中藥業、國能生物發電集團、固德威、洛克美森智能電器有限公司等。
加速擴圍
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推進,我國的碳排放權市場交易金額也在快速增加。
而在新政策的助推下,碳排放交易將進一步擴圍。
蔣兆理認為,在2025年5月,生態環境部會同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建設方案中,將構建起覆蓋碳排放核算、碳市場管理、低碳技術應用等全鏈條的標準框架。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機制規則正在不斷的細化,數據質量管理體系也正在日益健全。
其中短期可見的政策是,2025年將完成水泥、鋼鐵、電解鋁的擴圍工作,推動碳市場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
數據顯示,2024年發電行業配額清繳履約率保持在99%以上,在綠色金融領域,中國2024年清潔能源投資達到了675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34%。其中光伏、儲能、智能電網等領域成為了投資的熱點。
而在融資上,中國人保等金融機構通過創設碳金融產品、建立風險分擔機制,2024年服務綠色發展投資規模超千億元,為零碳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不過,蔣兆理也提醒,面向未來,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全球氣候治理仍面臨嚴峻挑戰。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每年增長要達到16.6%才能夠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而當前的增速僅為15.1%。在此背景下,中國將以更堅定的決心推動零碳產業的發展。
“剛性”需求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此前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簡稱“方案”),“十五五”時期,將碳排放強度降低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開展碳排放總量核算工作,不再將能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
對此,大會特邀專家梁志鵬先生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面,也是謀劃“十五五”的發展關鍵時期,從“十五五”起,國家不再將單位GDP能耗作為約束性指標,而是轉為將單位GDP的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我國將進入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發展的新階段,加快推動能源革命、促進低碳、零碳產業發展正當其時。
與此同時,對于今后如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梁志鵬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之一是要加大技術創新,要更加注重對綠色低碳能源有關技術應用整合式的系統性的創新,在繼續推動各類清潔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在應用層面對多種技術系統性的進行整合,進行情景化的、場景化的這種應用的創新,如新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進行整合,新能源制氫與氨、醇、醚系統整合等等。
而在政策方面,要更加注重有關法律法規制度和政策系統的協同,在能源法的配套制度建設和有關國家政策體系的構建方面要更加注重可實施、可落地,形成政策合力,避免有關政策不實不細、關鍵政策缺失或者有一些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特別重要的是要把綠色能源的消費和碳減排的監測、核算、評價銜接起來,然后形成一個一體化的政策體系。
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二級巡視員皮建華則從新質生產力如何與零碳轉型更有效結合的角度給出了建議,包括就為什么需要新質生產力來推動零碳轉型以及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零碳轉型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搶占“新高地”
作為零碳產業的先行者,北京未來科學城也正迎來下一步的黃金“發展期”。
劉曉東在致辭中表示,昌平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致力于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基礎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通過舉辦零碳產業大會,昌平區將進一步匯聚國內外資源,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創新生態圈,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引領區域綠色低碳發展。
試點先行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三部委發布的有關《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中,也透露了一個信號,即仍將采取“先行先試”的方式,而不是一下子就大面積鋪開。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田智宇認為,這其實也反應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零碳園區不是說很容易就實現。因此,現在要強調“小而精”,下一階段可能圍繞零碳園區需要很多的這種技術創新或者產業變革。
不過,田智宇也表示,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各地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但現在這個園區的建設也是一個分層次、分階段推動建設,國家層面有相應的部署、國家層面強調的是“少而精”。
盡管如此,也鼓勵地方政府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的適當放低要求,讓更多的園區達到我們現在的支持政策的門檻,同時支持政策也是多渠道的,一方面包括整合現有的資金支持的政策渠道;另一方面嗎,也包括很多的這種改革授權,特別是一些綜合性的改革示范,所以,相信是大有可為的。
在田智宇看來,零碳園區不是說簡單的把能源系統換成可再生能源系統就可以,可再生能源系統也相應的需要儲能,或者氫能轉化,同時在這個用能側也要求進一步的大幅的提高能效,然后同時要把這一些用能側和我們的能源供給側要深度的融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那就需要很多的技術創新、需要很多的這種業態創新,需要很多的這種組織模式的創新。因此,紅利可能是來自于這種全方位的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朱彤則表示,零碳園區條件日益成熟,它的本質是分布式能源系統,所以它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就是我們講的能源轉型中間面臨一個最根本性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大的傳統的集中式能源系統和逐漸出現很多分布式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系統之間的利益對立和沖突問題,所以這個其實也是零碳園區本身建設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朱彤還表示,能源轉型改革到了3.0要從電轉向非電的階段,可能就零碳園區來講,會成為一個解決或者說面對能源轉型中的一些核心的、關鍵的問題的時候,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一個分析問題的載體和解決問題的載體,如果把零碳園區所面臨的體制機制解決,其實,我們下一步能源轉型在體制機制這一塊就能夠可以做到一個很好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