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6日,港股迎來首家動力電池企業中創新航(HK:3931),發行價為38港元 股。當天中創新航盤中破發,一度跌至37 15港元 股,不過最終以發行價收盤。
10月6日,港股迎來首家動力電池企業中創新航(HK:3931),發行價為38港元/股。當天中創新航盤中破發,一度跌至37.15港元/股,不過最終以發行價收盤。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2年1—8月,中創新航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中裝車量排名第三,僅次于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市場占比7.02%。 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報告顯示,中創新航2022年上半年裝機量全球排名第七,同比增速163%。 基石投資人熱情,港股投資者冷靜 招股書顯示,中創新航首次發行2.658億股,9月23日起至9月28日公開招股,招股價為每股38港元—51港元。按招股價中位數計算,該公司預計收到全球發售所得款凈額115.6億港元。華泰國際為獨家保薦人,整體協調人為華泰國際和摩根大通。 10月5日,中創新航公布招股結果:最終發行價為38港元/股,是預定發售價的下限,募資凈額約98.64億港元。香港公開發售股份認購不足,認購倍數僅為0.21。 不過,基石投資者展現出巨大的熱情。共15家基石投資者認購1.49億股,占該公司港股IPO發售股份的56.17%。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有鋰電池產業鏈背景或有新能源業務。 這些公司分別為天齊鋰業(HK:9696),盛屯礦業(SH:600711),大族激光(SZ:002008),鋰電池新能源材料服務商中偉股份(SZ:300919),鋰電池鋁箔供應商諾德股份(SH:600110),精測電子(SZ:300567),化工產品進出口商興發集團(SH:600141),小鵬汽車(HK:9868),復合材料供應商振石集團(香港)和石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以及電池和配件供應商江蘇普正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天齊鋰業此次投資1億美元。2022年7月,天齊鋰業港股IPO時,中創新航也作為基石投資者出資5000萬美元,參與認購。現在,中創新航作為下游電池廠商,與上游鋰資源巨頭交叉持股,深度綁定。 招股書顯示,天齊鋰業為中創新航提供電池級碳酸鋰。5月,雙方簽訂戰略合伙協議,將在電芯及電池材料、鋰鹽及鋰礦開采等多領域聯合投資及合作研發。雙方還簽訂了期限為2022年6月至12月的電池級磷酸鋰銷售合同。 兩家國資背景的基石投資者分別為江門新能源和合肥北城。前者主要以自有資金從事新能源行業投資,實控人為江門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后者由合肥市長豐縣人民政府控制。 此外,中創新航的基石投資者中還有智能手機頭部廠商vivo的身影,vivo出資1億美元。2022年4月,vivo公布了一項專利申請。根據天眼查信息,這一專利可以控制車載電子設備進行自動駕駛。 其余兩個基石投資者為新能源股權投資公司TMA和個人投資者呂禮志。 10月7日,中創新航以38港元/股開盤,盤中一度跌至36.15港元/股,最后以36.65港元/股收盤,跌幅3.55%,總市值為649.5億元。 “(上市首日)中航破發平收,主要是摩根大通使出了洪荒之力。”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對中創新航港股遇冷并不意外。 他對比中創新航與另一上市電池企業孚能科技(SH:688567)。“孚能的大客戶是奔馳,中航的大客戶是廣汽。技術能力方面,中航不一定比得上孚能。裝機量目前是中航領先,但可能是中航價格策略導致的。” “孚能上市2年多,目前的市值不到300億,中航憑什么能有600億市值?”墨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拼的是成本和技術性價比 中創新航是中國最早涉足動力電池行業的企業之一。其前身中航鋰電成立于2009年,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共同投資,后吸收合并了天空能源(洛陽)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中航鋰電聚焦磷酸鐵鋰電池生產,主攻商用車市場,一度是中國裝機量最多的動力電池企業。2012年和2013年,在工信部公告的新能源電動車型數量中,配裝中航鋰電電池的車型總數連續保持第一。 2017年后,三元電池起勢加上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讓中航鋰電陷入虧損危機,令其母公司成飛集成(SZ:002190)進入退市邊緣,2019年變為*ST集成。此時,常州市金壇區出手救助。 中創新航披露,招股完成后,由常州金沙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常州華科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常州華科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及江蘇金壇國發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構成的金壇方資本直接持股25.53%,是該公司最大股東。 上述四家公司中,前三家由金壇區人民政府實際控制,后一家由金壇區公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實控。 與此同時,面板廠商深天馬A(SZ:000050)總經理劉靜瑜空降成為中航鋰電新掌門人,該公司也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下屬子公司。據媒體報道,劉靜瑜曾有10個月內將深天馬扭虧為盈的戰績。 劉靜瑜的能力也得到了動力電池業界認可。墨柯表示,中創新航的核心競爭力或在管理,“劉靜瑜是這方面的高手”。 劉靜瑜接手中創新航后,做出諸多調整。包括停止虧損的商用車業務,發力乘用車市場。將技術路線從磷酸鐵鋰電池調整為三元電池等。之后,中創新航進入廣汽供應鏈。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2021年及截至2022年3月31日,中創新航對客戶G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總收入比例分別約為26.6%、55.1%、51.9%及31.0%。客戶G持有廣汽埃安78.86%股權,為廣汽埃安控股股東。 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動力電池行業已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企業能否跑出來主要看成本和技術性價比,后者體現為技術指標的領先和電池的一致性高。 “動力電池行業當前就是看誰能通過規模效益把成本做下來,考驗的是企業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吳輝說,這正是中創新航正在做的事。 中創新航招股書披露,此次80%左右的募資款項將用于該公司成都一期項目,武漢二期項目,合肥一、二期項目,廣東江門一期項目及四川眉山項目的建設,為共計95GWh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生產線建設的部分支出。剩下的資金會用于研發和公司運營。 新能源汽車迎來大爆發,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激烈。但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動力電池行業格局不會發生較大變化,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第一梯隊的地位不易撼動。 吳輝直言,在技術和成本兩方面,第二梯隊公司和兩家第一梯隊企業之間仍有一定差距。第二梯隊主要有中創新航、國軒高科(SZ:002074)、億緯鋰能(SZ:300014)、欣旺達(SZ:300207)等。 “有可能滑下去,也有可能擠上來。”吳輝說,“(中創新航)應該說是前有狼后有虎。”(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