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柴油出口國。由于受低油價的沖擊,近幾個月來,阿根廷生物柴油商會不斷向政府訴苦,呼吁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
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柴油出口國。由于受低油價的沖擊,近幾個月來,阿根廷生物柴油商會不斷向政府訴苦,呼吁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
阿根廷生物柴油企業的困境,是目前全球生物燃料產業現狀的一個縮影。美國、巴西、印尼的生物燃料企業,都面臨類似的困境。
生物燃料的興起,最早從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開始。當時,國際油價高漲,巴西率先推行在汽油中強制添加乙醇的政策。生物燃料的發展則是在2005—2008年期間。當時,石油價格高漲,2007年曾一度接近每桶150美元的歷史高點,石油進口國急于尋找替代能源。此外,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各國普遍希望發展清潔能源。在這種背景下,歐盟、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都出臺了扶持生物能源的政策,其中美國于2007年通過《能源獨立與安全法》,要求必須在化石燃料中混合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歐盟也提出到2020年要把生物燃料占運輸業燃料的比例提升至10%。在這些政策的鼓勵下,大量資本投入生物能源產業,一些美歐企業甚至到巴西和阿根廷買地、建廠,生產乙醇和生物柴油。
目前,推動生物能源走向高潮的高油價和環保兩項要素,現在都有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油價長期持續下跌,嚴重擠壓了生物燃料的發展空間,使生物能源缺乏市場競爭力。美國、阿根廷等國的生物柴油項目,投資時都是以油價80美元為盈虧平衡點的,當前油價已經遠遠低于這個水平。其次,越來越多的聲音對生物燃料是否真正環保提出了質疑。有觀點認為,生物燃料,特別是以農作物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雖然在使用過程中比化石燃料清潔,但在開墾土地、種植、生產過程中,仍會對環境造成許多損害。
生物燃料新的方向是第二代技術,即以秸稈等廢棄物為原料。美國杜邦公司在2012年動工興建全球最大的纖維素乙醇工廠,以玉米秸稈和玉米芯等農作物廢棄物為原料生產乙醇,今年11月正式投產。纖維素乙醇不僅避免了與人爭糧和開墾土地等問題,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比傳統的原油減少90%。但從市場時機來看,根據杜邦公司的估算,只有當原油價格在70—80美元之間時,纖維素乙醇才具有價格競爭力。
盡管面臨挑戰,生物燃料發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最新數據顯示,過去10年,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總產量,由2004年的不足30億升,增加到2014年的127億升,增長4倍多。不過,與光伏等其他新能源相比,生物燃料的增速顯然慢得多。
生物燃料的成本具有剛性,目前的價格很難與下行的油價抗衡。生物燃料的發展要提速,一要降低成本,二則需要更“綠”,此外現階段恐怕還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盡管有第二代新技術面市,但生物燃料要突破瓶頸仍需時日。(《人民日報》 范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