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湘洪,男,1945年6月28日生,江蘇江陰申港鎮人。石油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工程師。
早年就讀于虞門橋小學、夏港初級中學、澄西中學。
1967年畢業于南京化工學院(現為南京工業大學),后分配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橡膠廠工作。
1970年起,先后任廠研究室副主任,聚合車間主任、書記,副廠長。
199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在華盛頓宣布曹湘洪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該項榮譽授予在工程研究和實踐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以及在開拓全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他長期從事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與企業管理工作,參加和組織實施了30多項重大煉油、石油化工裝置的技術改造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參加上世紀七十年代順丁橡膠生產技術攻關,提出的有獨創性的聚合催化劑配方技術及體系中添加并控制微量水技術,為解決反應器長周期運轉和產品質量問題起了關鍵作用。是中國石化北京燕山石化公司30萬噸/年乙烯裝置改造到45萬噸/年項目的主要決策者和組織者之一。提出并組織完成了14萬噸/年低壓聚乙烯裝置工程設計與重大設備國產化。指導設計完成了裂解汽油加氫和芳烴抽提的國產化聯合裝置。提出、組織并參與研究制定了燕化乙烯從45萬噸/年到71萬噸/年的第二次技術改造方案,決策改造中采用世界上沒有工業化的二元制冷技術,獲得成功,推動了世界乙烯技術進步。提出并組織完成了20萬噸/年高壓聚乙烯裝置超高壓管式反應器材料與制造國產化。提出并組織實施了燕化乙烯原料優化和提高煉油加工濃度的技術開發,間苯二甲酸生產技術開發。采用國產化技術,組織了異丙苯、乙苯、乙二醇、間甲酚改產苯酚丙酮等多套老裝置技術改造。組織順丁橡膠技術改進、溶聚丁苯橡膠成套生產技術開發、6萬噸/年乙烯CBL-Ⅲ型裂解爐工業化等重大技術攻關。面對國外公司不轉讓技術,決策引進國外沒有工業化的丁基橡膠技術,建設工業裝置,組織并指導技術攻關,使反應器運轉周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開發出聚合級異丁烯生產技術,填補了國內緊缺的丁基橡膠生產空白。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YS系列銀催化劑的推廣應用”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慶減壓渣油催化裂化成套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發表論文40余篇。